长城小站 ::   您正在浏览:长城保护 〉专题报道 〉走马长城 —— 山西长城保护现状调查

走马长城
图/文:山西晚报 梁保忠 吕国俊 2005.08~11 整理:带刀行者

走马长城(4) 塞外旷野望墩台
带刀行者 于2005-11-04 22:12:13发表于长城小站
(上个贴子漏发图片,请斑竹删之)



山西外长城从天镇县水磨口一路向西南,便进入阳高,在该县境内顺阴山余脉蜿蜒穿行46公里。这段长城大部分依山而走,但到县境最西一段,却有约5公里长城修筑在平地上。奇的是,这一段长城为双重墩台,一重建在长城上,另一重建在长城外侧,十分罕见。

9月5日上午,记者来到阳高县西北部的长城乡。初 秋的天气风清气爽,金黄的莜麦散发着香气,蚂蚱的鸣叫声在宁静的旷野中显得格外响亮。平展展的原野上,土筑的长城像一条大堤横亘在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。强烈的阳光下,与长城基本保持平行的墩台隔不远就有一个,与长城一起,好像两列队伍在与记者同行,长城外侧的墩台仿佛步兵,长城上的烽火台仿佛骑兵,长城俨然变成了神气的战马。

记者用步大概量了量,外侧的墩台距城墙约100米,墩台与墩台间的纵向距离大约为500米。走近这些“军兵”,只见他们的身体呈正方体(据史料,墩台底宽15米,顶宽7米,高15米),一个个顶天立地,如同巨人一般,身上虽然被岁月剥蚀得千疮百孔,但仍巍然屹立,傲视苍穹。

据史料记载,阳高县明朝时为“阳和卫”与“高山卫”辖区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朔州兵备道移驻阳和城,阳和卫改为阳和道,为大同镇东部要塞,被称为“山西之肩背,神京之屏障”,驻军15062人。同年,宣大总督翁万达筑长城,从阳和至宣府300余里。“起烽堠,筑墩台”,一般三里一墩,五里一台。因记者所到的长城乡一线地势平缓,不易防守,所以墩台筑得较为密集。墩,为军事观望台,明代一墩驻兵5人,专门探望敌情,发送警报,或在敌人攀爬长城时放箭攻击,与城墙上的守军成犄角之势御敌。遇危险情况,墩上的将士会从墩台下的暗道转移到长城内。台是烽火台,是传递军情的好工具,专为报警之用。当时报警有3种信号,白天放狼烟、敲铳,夜晚燃火。长城以及墩台,在那些金戈铁马的年代,曾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。

在长城乡小二对营村的大街上,78岁的老人孔有谈起长城,眼里闪着兴奋的光:“长城原来高三丈六(12米),因为风吹雨打,现在就剩四五米高了。可墩台一直就是那么高,小时候,我经常和伙伴们上墩台去玩,跟它们可有感情呢。”对打小就熟悉的长城和墩台,豁达的孔有老人一脸骄傲:“听老辈们说,长城和墩台为咱祖辈们过上平安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这会儿,它们又成纪念品啦,现在,年年都有外国人来我们这儿看长城,有男的,有女的,有个高的,也有个低的,就是眉眉眼眼跟咱们不一样。去年来了个外国人还跟我一起照了张相。我想,再活个三五年,不定还能见啥新鲜事物呢?”

本报记者 梁保忠 文/图


山西晚报 2005-09-08

该段长城现状






编辑:火箭人
[ 返回 ]

[相关链接]
热爱长城,热爱生活 —— 长城小站 © 版权所有 1999~2005
26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