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延闿(1880~1930),湖南茶陵人,生于杭州,其一生起伏跌宕,集政治、军事、教育、书法、社会活动、孝子良夫等等于一身,实为民国一大奇人。
谭生于官宦之家,其父谭钟麟官至陕西巡抚,陕甘、闽浙、两广总督等衔,因而谭自幼受过系统教育,兼之本人聪慧好学,13岁参加童子试即崭露头角。1904年谭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,会试中会元。至殿试因其文章好,字漂亮,传说慈禧欲下笔圈点时,忽然看到谭为湖南人,又与谭嗣同同姓,而谭嗣同正是慈禧最恨的人,因而改点刘春霖为状元。谭延闿运蹇,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。当然这是野史,不能当真。试想若头甲一名不中,那还有榜眼和探花的机会,何以跌至二甲三十五名的位置。当然换个思考,谭在会试中得头名会元,也可以说他有与状元比肩的功力。
谭母李氏原为府中丫鬟,生谭延闿后,被谭钟麟纳为妾,但全家吃饭不得上桌,只能站立伺候全家吃饭。谭延闿中会元后,母以子贵,谭钟麟又宣布李氏可以入正厅就坐用饭。1916年李在上海去世,谭时任民国政府下的湖南总督。谭若赴沪,其职位很可能被他人取代。谭以孝为先,坚持去上海奔丧。次年,李氏灵柩运回长沙,族人以李是妾身,出殡只能走侧门。谭怒,躺在棺材上,让李氏灵柩走大门出殡。由于母亲的遭遇,谭不纳妾。谭妻早年去世,谭不再娶,只管将几个子女带好。
谭善书法,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,长颜体,“民国以下无出谭右者”。有人求字,谭均应允,所以存世较多。著名的黄埔军校名和中山陵“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”碑文我均谭书写。
军事上谭枪法很准,有百步穿杨之功,军中折服,当然这是单兵素质。而北伐时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,这可是军队主官,要实打实地战场上见了。第二军为北伐军主力之一,从广东一直打到徐州。谭授上将军衔,并陆军大元帅(荣誉称号非军衔)。也不知谭何时何地受过什么正规军事教育,还是无师自通,韬略在胸。
政治上谭由清末官僚而主张立宪,辛亥革命后其本人加入国民党,与孙中山、黄兴、蒋介石等均过从甚密。传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后,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,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。谭以“不能背了亡妻,讨第二个夫人”为由婉拒。到1927年12月,谭反倒成了蒋宋配的介绍人。谭两度出任国民政府主席,第二次任期为1928年2月到10月,后将主席席位还给蒋介石,改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。
1911年10月,革命党人焦达峰和陈作新在长沙被叛军杀害,直接凶手梅馨原为清军营管带。焦和陈当时是湖南军政府的正副都督,二人死后,谭延闿接任湖南省都督,一方面对焦陈家属予以抚恤,同时又提拔重用梅馨,为世人诟病,以为谭为谋总督位而与梅密谋,杀害革命党人,谭不自辩。
1930年9月,谭骑马摔伤致脑溢血。弥留之际嘱蒋宋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女儿谭祥择夫(后嫁于陈诚),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。同年去世,国民政府下令国葬,墓址选在在中山陵东,古灵谷寺东北。墓区占地300墓,由著名建筑师关颂声等人设计。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、程式化的布局常规。充分利用泉石著胜、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,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,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。实事求是地讲,谭墓与比邻的中山陵之风格观感徊然不同,去过就知道。
“灵谷深松”碑位于灵谷寺(新修)山墙东侧。灵谷深松为清代“金陵四十八景”之一。自灵谷寺山门始,“长松覆路,不下数万株,五里方至寺。其道皆以石墁,明初为御路,人不许行”。但此碑原并非写景,而是谭延闿“墓碑”,据称碑文是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”,系蒋介石题写,1949年后原碑文被磨去。现在所见碑文“灵谷深处”是1950年中山陵管理首任处长高艺林所书。此处是墓区起点,离墓冢尚有一里之遥,墓碑何以远离墓室?(图一)
棂星门(图二)
小广场,桥、碑、牌坊(图三)
牌坊正视(图四)
img_file=/photo/upload/2012/04/13352392730.jpg

img_file=/photo/upload/2012/04/13352392731.jpg

img_file=/photo/upload/2012/04/13352392732.jpg

img_file=/photo/upload/2012/04/13352392733.jpg

本帖由 老普 于2012-04-24 11:47:53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