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省南京博物院《中国牛》精品展22日起免费开放
|
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,无固定经济来源。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、设计、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,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。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,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。 |
|
在农历丑牛年到来之际,南京博物院从40万件文物中精挑细选出与牛有关的文物70余件(组),特别筹划了一场全部展品都与牛有关的《中国牛—— 2009》展览,旨在通过释读牛与古人的生产、生活、习俗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关系,表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主题。据悉,展览将于22日起免费对外开放,持续到春节后。
据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介绍,此次展出的最早的牛是东汉的《陶牛车》;最晚的是现代人喻湘莲的《五色春牛泥塑》。最大的是清代的《黑釉瓷水牛》,长47厘米;最小的是南京郊区六朝贵族墓出土的《金牛》,只有1.6厘米高。
此次牛展陈列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。农耕之牛,展示牛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关系;交通之牛,展示牛在出行中的作用;放牧之牛,展示牧牛题材的田园生活;祥瑞之牛,展示牛在辟邪、丧葬、赏玩方面的特性。据悉,此次展出的还有《牙雕小牛》、《乐人骑牛铜摆件》、《黄玉雕牛》、《水晶卧牛》等。
在“交通之牛”展区,布展工作人员介绍说,牛车,原先仅仅是下层百姓拖拉柴火的工具。但在东汉末年时,高级牛车开始流行,东晋、南朝士族贵族更是以乘坐牛车为风雅之事。而马车的车厢较小,速度较快,由于道路的不平坦而颠簸得厉害;牛车的车厢较大,行进的速度较慢,乘坐牛车相对舒适。牛车逐渐成为官员、贵族乃至皇帝的主要代步工具。“我们可以从这些展品中了解到当年牛车的型制:牛背前端驾曲衡、车衡两端与双辕连结、双辕后端与车舆相连,舆箱呈矩形,顶有盖檐。”
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。耕织图的画面常见:男子手扶牛拉的犁架,驱牛耕田;孩童手提篮子紧随其后播种;女子则坐在一张由机架和机台组成的织机前投梭纺织,画面生动形象,令后人无限神往。展品中,一对清代《紫檀框缂丝耕织图挂屏》保存非常完好,十分难得,悬挂在 “放牧之牛”展区里。
在“祥瑞之牛”展区,墙面上悬挂着三幅很大的丝织品。南博副研究员杨海涛说:“这叫婴戏图喜帐,是光绪大婚时候用的,上面大概绣了200 多个小孩在游戏,象征多子多孙,反映了当时的民俗。图中包括小孩放风筝、乘牛车、点炮烛等。喜帐有很多种,中间挂的是一幅龙风呈祥图,两侧挂的是婴戏图。他把牛织在上面,主要是牛在吉祥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,又是中国古代寓意比较深刻的,代表勤劳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”(江苏省文化厅)
阿印于
2009-01-21 13:01:09 发表在分类:
江湖通告 中
(47832次点击) | 标签: